近期,我们以问卷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进城落户意愿进行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本次安徽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涉及17个村,观察户425户,总人口1785人,包括了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户劳动力总数1190人,常年在城镇务工、生活的有599人。2012年,调查户户均经营土地4.37亩;户均拥有宅基地0.43亩;户均家庭总收入56413.85元。从调查结果来看:已经获得城镇户口的95人,占5.3%;希望进城落户的805人,占45.1%;不愿进城落户的814人,占45.6%;持观望态度的71人,占4%。
二、农民愿意进城原因
农户想进什么样的城市?根据346个有进城意愿的农户调查,愿意进县城的122户,占35.3%;愿意进地级市的97户,占28%;愿意进省会等大城市的104户,占30.1%;希望进周边乡镇的23户,仅占6.6%。
调查显示,愿意进城落户的805位农民,基本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过城镇工作、生活经历,掌握信息多,接受能力强,收入高于普通农户,能在城镇落户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是出于对子女教育的长远考虑,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从事更好的职业,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这种情况占27.3%。二是常年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和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认为在城市定居有利于个人发展。这种情况占25.1%。三是认为进城更方便就业和创业,打工赚钱机会多,比在农村种地收入高。这种情况占18.9%。四是认为城市医疗条件完备,看病方便。这种情况占17.3%。五是认为城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能提高生活品质。这种情况占11.6%。六是被城市良好的社会福利吸引。这种情况占6.1%。仅有0.4%的农民是想随大流进城生活。
三、农民不愿进城原因
近年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逐年增加,民生工程广泛实施,改革红利惠及农民,是导致农民不愿进城的最主要原因。同时,部分农民叶落归根、故土难离的思想难以消除,觉得在农村有了承包地和宅基地,起码能做到“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困了有床睡、死了有地葬”,心里踏实。具体来说,在对814位不愿进城农民的调查中,一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民,常年守土生活,已习惯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认为进城后无一技之长,难以生存。这种情况占35%。二是居住处在城效、集镇周围或交通便捷、耕作条件优越的地区,他们脑袋灵活,务实能干,收入较高,认为目前的工作、生活及居住条件与城镇相比差别不大,城镇生活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这种情况占30%。三是认为倾其半生精力才建起新居,如果迁居进城,在精力和财力上无法承受。这种情况占20%。四是认为进城后无法解决就业、住房和养老等生存问题,只能留在农村。这种情况占15%。
四、农民的担心
农民普遍认识到,进城落户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最大民生工程,但也夹杂不少担心和顾虑。不管是愿意进城的农民还是不愿进城的农民,普遍存在“九怕”,按比例大小依次为:怕买不起房,占45.2%;怕不适应城市生活,占34.6%;怕离开故土,占34.1%;怕失去承包地,占32.5%;怕找不到工作,占25.9%;怕失去宅基地,占22.4%;怕城市生活成本高,占19.3%;怕意想不到的情况,占6.1%;怕失去集体分红,占1.9%。
五、有关建议
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探索将自愿退出原宅基地的进城农民纳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保障范围,通过减免费用为进城落户人员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农民进城后要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子女就学、就业、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加快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以产业为支撑,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使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安居乐业。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农村宅基地、承包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