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030142 | 提问时间:2017-01-20 14:28:48 | 问题分类: 土地知识>专业知识
最佳答案 (0) 回答者:qinmeng | 回答时间2017-01-20 14:35:04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城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保证农民的权益,防止土地被无序流转并非农化、农民被市民、被上楼、
户口被市民化。
农村费税改革以来,中央对农村的总体政策是:“多予、少取、放活”,“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
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土地政
策是:明晰产权,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和重城轻乡体制导致了城乡差距过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现这些问题也
是那个特殊时期城市化的后果。
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有较大差别,城市化可以通过城镇化来完成。城镇化对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和
支撑作用。城镇化搞好了,既可以改变农村的状况,又可以缓解城市的压力,可以使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缓解和解决
很多社会问题,也可以化解很多社会矛盾。因此,农村的深层改革,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城镇化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防止人为造城。要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出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顾及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急于求成。就地、就近城镇化,比较适合农民的口味。要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宜设置在城乡之间,
以不离开乡土为宜, 人口控制在5万人左右,以便使基层设施完善。
三、城镇化建设要让农民充分享受到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要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让农民有
一个稳定的收入水平来支撑城市的高消费等生活成本。城镇化之后,要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制,要有解决
农民自身事务的经济保障。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长李兵弟认为:农民市民化,就要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
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应避免农民“光屁股进城”,要加强保护农村转移人口权益的制度建设。
城镇化不能让农民失业、收入减少、生活无着落、住上新房后重新返贫。城镇化不能让进城的农民变为流民、沦落为
城市的边缘人,更不能让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重新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下等人,不能像国外一些城市化那样,让
进城的农民在城市周围形成贫民窟或贫民群体。如果城市容不下进城农民,他们又失去返回农村大后方的机会,在社会
上无序流动,当他们生活、生存问题缺乏保障时,一定会酿成动乱或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