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使用金土地! 请
客服热线:400-855-6119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土地经营 适度规模效益最佳


 未收藏
作者:史力 丰静
更新时间:2014-07-28 09:03:44
来源:网易新闻
关键字: 土地改革 农村改革
分享到: 更 多


规模大未必效益好——种粮大户“适度意识”增强

        小暑过后,皖北平原的玉米加快拔节生长,田野里一片葱绿景象。今年小麦收成是近几年最好的,平均每亩纯收入大约700元。

        聚农E购7月15日,在凤台县店集社区,种粮大户陈宏斌告诉记者,从10多年前的10多亩地,到现在的600亩,规模经营确实效益更好,但他却并不急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如果扩大规模,管理能力和专业人才就会跟不上,搞不好会亏损。陈宏斌说。

        这样理性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今年午收中,记者在蚌埠了解到,不少经营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大户都反映效益不佳,这也让很多种粮大户重新审视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在我省,经营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普遍亏损。要有比较好的盈利,最好把规模控制在500亩左右。省农委经管处副处长秦仲华介绍。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阜南调查队测算,2013年阜南种粮大户小麦生产每亩人工费用92元,较上年上涨了15%。与小农户相比,尽管种粮大户经营规模较大,总收益可观。但在土地租赁和人工成本高企的情况下,种粮大户的亩均净比较效益仍有待提升。

        在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后白衣村,家庭农场主陈贸六告诉记者,他从2007年开始流转土地,如今仍然保持着600多亩的规模。今年上半年,陈贸六收入近10万元。如果扩大规模,就要雇佣更多的人,现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成本高。陈贸六表示,相比扩大规模,精耕细作这600亩,进一步提高产量更符合他的实际。

        在蚌埠,龙亢镇种粮大户马万杰流转2200亩土地。今年午收亩产小麦达到了900多斤,粗略计算上半年的收入就可达到20万元。”马万杰表示暂时不打算再扩大规模,原因是扩大规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靠自有资金积累太慢。

        规模大还会造成管理跟不上,风险也加大。马万杰说,粮食从种到收,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比如水稻上水跟不上就会造成因灌浆不足减产。打虫往往差一天,效果就不一样。2000亩我一个人还能管得过来,2000亩以上,感觉操心就太多了,忙不过来。马万杰介绍,根据他了解,目前土地流转在两三千亩以下的都能赚钱,规模更大的亏损比例则显著提高。

        从个体户到公司化应对规模扩张挑战并非易事

        规模经营,是提高种粮收益的有效渠道。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庐江县3户种植100亩左右种粮大户调查,2012年每户种粮收入达到10.7万元,是一般农户的5倍,是外出农民务工者的4倍。

        但经营并非规模越大越好,需要因地制宜。我省也提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秦仲华表示。

        从地区看,结合种粮经营成本与效益,目前在安徽平原地区种粮大户种植规模应控制在1500亩左右比较适合,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龙头企业适合标准为4000到5000亩。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分析显示,丘陵地区种粮大户适合标准1000亩左右,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龙头企业适合标准为3000亩左右;山区种粮大户适合标准300亩左右,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龙头企业适合标准为1500亩左右。

        从数百亩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对经营者能力、资金、装备水平提出完全不同的高要求,跟不上变化,亏损不可避免。一个或几个家庭合作,就可以种几百亩。而经营几千亩,意味着经营者需要实现从个体户到公司管理者身份的转换。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黄秋云表示,并不是每个种粮大户都能够顺利转型。

        记者了解到,目前马万杰采取的模式,是在当地雇佣两个庄稼能手负责管理地块,什么时间需要撒肥、什么时间需要打药,需要提前两天向他申请,他再组织农民干活。这是一种典型的大户经营方式,不需要引入现代管理方式,如果规模扩大到5000亩,就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否则亩产就会迅速下降,成本则快速提高。秦仲华说。

        陈贸六告诉记者,去年,一位种粮大户聘请农机专业合作社播种,结果等小麦出芽时才发现有几亩地竟没有撒种子。管理滞后对种植水平的制约可见一斑。

        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追肥,全要依靠地块负责人的责任心以及能力,但现在,在农村要找懂技术、有经验、年富力强的种地能手非常难。怀远县大户年峰,经营近2万亩土地。他说,现代农业既涉及农业技术,也直接受制于管理模式,必须解决好规模化操作和精细化管理之间的难题,对一般大户来说,根据自身条件,适度规模经营比较合适。

        顺应规模经营发展趋势谨慎引导加强扶持

        省农委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到去年底,全省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47173户,经营规模1109.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7%。其中,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6207户,种粮面积940.4万亩,表明适度规模的经营户依然是多数。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关键。

        调查显示,这些种粮大户多在40至49岁,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粮食生产种植经验,熟悉粮食生产基本种植技术,有种植粮食的意愿,并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缺点是现代科技掌握不足,普遍不具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导,可以弥补短板化解风险,提高效益。黄秋云说。

        专家指出,目前大部分大户的效益体现在规模上,在单产上优势并不大。因此,稳定适当规模,通过品种改良和先进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以开辟效益增长的新空间。

        黄秋云建议,要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种粮大户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紧紧围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等项目,强化农技人员包片联户制度,加大种粮大户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推广水平。

        引导还体现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调查显示,不论何种种植规模,我省农民中单晚稻种植的收益最大。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专家介绍,2012年散户中单晚稻每亩收益1216元,高于玉米亩均的1082元和小麦亩均的1046元;种粮大户中单晚稻平均每亩收益1410元,而小麦与玉米收益是995元;农业合作组织中单晚稻平均每亩收益1275元,小麦每亩收益是944元,玉米每亩收益是1084元。

        更进一步,通过职业农民培训等方式,让家庭农场主和大户掌握现代管理能力,不但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途径,也是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基础。

        规模经营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专家建议,设立种粮大户扶持专项资金。目前,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资金仍按原渠道直接发放给原承包户,而种粮大户却得不到相应补贴支持。为提高种粮大户积极性,建议设立专项资金,以种粮大户生产规模、产量和质量为依据,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

        要加大对种粮大户金融支持力度。由于缺乏金融机构普遍认可的抵押物和担保手续复杂,种粮大户融资困难情况较为普遍,而种粮大户持续提升发展能力,急需在成套农用机械、基础设施、科技成果运用等方面加大投入。专家强调,现有农业政策性贷款门槛较高、限制较多,种粮大户难以申请。因此,建议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针对种粮大户开展金融服务。

      我要投诉
注意:我们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您填写的邮箱或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