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使用金土地! 请
客服热线:400-855-6119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小城市病”是亟待关注的城镇化短板

——专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

 未收藏
作者:胡小武
更新时间:2016-04-04 11:23:25
关键字: 土地管理制度 城镇化
分享到: 更 多


说到“城市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是大城市才有的问题。很少人会想到小城市也有“城市病”,而且还呈现出小城市特有的特点,甚至有些小城市病得比大城市还重。

       说到“城市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是大城市才有的问题。很少人会想到小城市也有“城市病”,而且还呈现出小城市特有的特点,甚至有些小城市病得比大城市还重。

       近期,记者专访了在国内较早全面研究和阐述“小城市病”概念的专家——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请他深入解析“小城市病”,并为众多小城市“把脉开方”。

“小城市病”是一种什么病?

记者:小城市为什么这么重要?

       胡小武:按照最新的划分标准,我国有1800多个小城市,占中国县城以上规模城市总量比例的85%以上。可以说,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质量高低,是决定中国城镇化发展顺利与否的根本性问题。

       记者:“小城市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胡小武:我认为“小城市病”主要指城区常住人口少于50万规模的城市出现的人口流失、经济增长乏力、资源枯竭、就业艰难、人才逃离、文化荒芜、发展动力欠缺等问题。这些小城市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一种“庸堕化”现象,即精神生活庸俗化、社会交往“强关系化”、经济增长模式僵化、创新资源衰竭化。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小城市病”的“庸堕化”现象。

       记者:文化上的现象也是“小城市病”给人的直观感受?

       胡小武:是的。“小城市病”最直观的一个病征,是文化方面没有生气。中国较高层次的文化资源,几乎全部分布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为主的中心城市。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其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与高层次文化场所资源也都普遍缺乏。绝大多数小城市没有自己的市立单体美术馆建筑和两所以上的免费博物馆,画廊更是鲜见,有格调的咖啡馆、时尚文艺空间也是稀缺产品。城市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品格是不可持续的,这已被当今发达国家的事实证明。庸俗生活方式逐渐弱化了小城市文化活力,又阻滞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生成。“小城市病”病根在人

       记者:小城市文化无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胡小武:说到底是人的问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小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越差,越难以吸引高水准人才。这种文化环境归根到底受限于文化资源的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与高层次知识人才缺失,导致小城市整体知识水平低层次化。在国外,很多世界名校都藏身小城小镇。然而,我国地级市中只有几个城市拥有“211大学”。其他240多个地级市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教资源。而超过1600多个县级小城市没有高等教育机构。

       记者:引进人才或鼓励人才回流能否缓解“人才荒漠化”?

       胡小武:很难。有很多年轻人回到小城市感觉各种不适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发现小城市做事情比大城市更要拼关系。熟人社会在小城市的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关系化”趋势。因为资源稀缺,需要依赖关系进行分配,创新创业很难在小城市开展。

       记者:“小城市病”的产生是否与产业落后有关?

       胡小武:的确如此,小城市产业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活力日趋弱化。大多数人口在50万以下的小城市,其城市形成之初大多依赖少数大型工业企业或厂矿型企业,农业直接进城人口占比较高,一半以上的人口依托少数几个企业或行业就业。因此,大量小城市都存在就业门类较少、就业机会紧张、静态失业率较高、人口外流明显的现象。

       记者:这种经济、人口、社会结构失调有何影响?

       胡小武:一旦小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就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增长,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比如,近年来一些小城市沦为人少房多的“鬼城”,小城市房地产虚假繁荣呈现扩大化趋势。

       记者:“小城市病”恶化的结果是什么?

       胡小武: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任由“小城市病”恶化下去,就有可能让小城市落入“小城市发展陷阱”,就像我们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小城市发展陷阱”就是小城市因被边缘化而凋敝,从而拖累大城市陷入更深的“城市病”。

       治疗“小城市病”亟需转变发展理念

       记者:“小城市病”该怎么治?

       胡小武:总体上来看,一些陈旧的发展观念应该摈弃,比如盲目地招商引资,盲目地在城建项目中大干快上,盲目地在发展中贪大求全。

       首先,城市发展渠道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才引智。从向大企业招商到向大学招才,这是修复小城市人才构成的一个选项。比如,江苏靖江市引入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成江苏长江北岸的第一家县级大学,8000多名师生为当地带来化工、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等专业的人才,与当地产业特色高度契合。更直观的效果是学校还没开学,周边的小商铺、餐厅甚至咖啡馆都已经聚集起来,使当地服务业蓬勃发展。

       再者,城市发展方式从扩大增量转变为优化存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特色将是未来每一个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没有竞争力。而特色需要从城市既有的存量上去挖掘,去找到城市有竞争力的一面。做好这些工作,是要为发展“止损”,通过治标为“小城市病”的治本赢得空间和时间。

       此外,城市发展取向从搬迁移植转变为交流合作。以往小城市都希望把大城市的项目和资源直接移植到本地,但许多并不成功。如果采取交流合作的方式对接城市产学研的高端资源,不强求生产中心、研发中心、人才基地落户,而更加看重交流合作带来的带动效应,或许能减少搬迁移植的风险。比如,有些小城市就通过对接高端科研院所,在本地设立研究机构,实现研发人员的交流往来,带动小城市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相关人员的思维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的转变。

       记者:如何才能根治“小城市病”?

       胡小武:要根治“小城市病”不是朝夕之功。希望国家能够把部分产学研的节点和终端放在小城市,通过与大城市的频繁互动和交流,带动小城市合理分工布局。应当考虑出台政策,鼓励小城市本地资源的优化升级,嫁接外部资源,以我为主对外合作而不是单纯招商引资。通过互利双赢的合作带来小城市产业、人文环境的量变,假以时日再寻求发展上的质变。这恐怕是小城市必须正视的一条发展道路。

      我要投诉
注意:我们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您填写的邮箱或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