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使用金土地! 请
客服热线:400-855-6119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您的问题或关键字 我要提问
四川的农业老龄化严重,今后会不会没人种田了?

提问者:022126  |   提问时间:2014-07-29 18:46:47  |  问题分类: 农业相关>果蔬种植 


问题描述:

四川的农业老龄化严重,今后会不会没人种田了?


  • 最佳答案 (0) 回答者:chenty | 回答时间2014-07-29 18:47:27

     首先,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必然结果。西方理论界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城乡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的原因。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和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即使在城市中无法获得预期收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也会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进城以后,他们除非迫不得已,都不会再回到农村。他们在城市养育起来的“农二代”,虽然在户籍意义上仍属于农民,却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今后也不愿回到农村。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在城市缺乏竞争力,正逐步被“淘汰”返回农村。随着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高龄”劳动力不断返回农村,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不能完全用农业比较效益低来解释。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使得农民纷纷流向城市,最终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但结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不能完全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来解释。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高,加上政府对农业的大量补贴,农业的比较效益并不低,但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2007年,美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美国农场主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57.1岁;在日本,2009年农业从业者中65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为61%。这都不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能够解释的。国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之所以没有威胁到农业生产,是因为他们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

      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伴随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的效益在逐步提高,但这并未能阻止年轻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脚步。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就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或者劳动力短缺问题。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后果

      一是土地粗放经营,撂荒现象日益严重,生产率下降。由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经营十分粗放。现在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则撂荒。原来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现在也只种一季。许多农民种粮就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口粮需求。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为了保障农产品供给,中央一再强调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资源。而农村的现状却造成了部分耕地资源闲置浪费。

      二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使得我国的农业劳动力也面临着后备主体的潜在缺失。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很难把高素质人才吸引到农村来,后继乏人是我国农业的潜在威胁。现代化农业需要懂技术、会管理、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人才,而目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老龄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此外,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本可以用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不能真正在城市生根,他们仍要保留自己的土地作为生存保障,因而很难将分散于众多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有效的集中,实行规模经营。

      三是农产品供给短缺可能成为常态,农产品价格将持续上涨。尽管我国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下降到2011年30%左右,但今年的CPI上涨有60%以上的因素仍来自食品价格,其中又主要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呈缓慢趋势,难有大幅波动,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表明农产品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生猪养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在每头生猪的毛利达到800元左右、创了历史最高水平的情况下,农民仍缺乏补栏的积极性呢?一个解释就是农村养猪的人正在减少。在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不愿养或不能养。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导致生猪供求均衡的周期被拉长。

      整个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周期是否也会像生猪的价格周期那样演变呢?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今后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短缺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农产品价格将长期保持高于物价平均水平的上涨态势,在突发因素的影响下,甚至不排除爆发短期的农产品供给危机。

      其一,培育职业农民。应着力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

      其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机构研发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机械设备,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继续完善和提高国家的农机具购置补贴。

      其三,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在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农业金融和保险等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农民的务农难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四,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支持和鼓励条件允许的地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