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太仓科教新城天镜湖一角。资料图片
规划引领——城乡一体,产城融合
6月底,记者来到江苏省太仓市,只见城市主干道两侧,高大的香樟、玉兰与低矮的绿篱错落成诗意;翠绿的草坪,丝毯般铺展于城市之中;还有各种绿道、特色街道见缝插针,相映成趣。这样的绿,和苏州园林又不同,它是开放的、开阔的,是与城市周围连绵的农田接续的、一脉的。若在山区,见到大片的绿色并不稀奇,而出现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苏南,却令人意外。
面对记者的惊讶,太仓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徐韬给出这样的回答:“一直以来,太仓努力打造田园城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撑新型城镇化和转型发展。这些年,通过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土地整治,不仅保障了太仓的发展用地,也守住了耕地红线、生态红线。”
规划是龙头、是引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关乎城市的大局和气度。2011年,太仓市政府作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决定,立足城乡统筹发展,把太仓打造成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发达工商业,又有永久基本农田、优美田园风光,并体现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太仓市委常委朱大丰说,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是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城市发展所做的一种总体规划布局,符合“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也符合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指导太仓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总纲领。
围绕“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的目标,太仓市进一步确立了以“一市双城三片区”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以“四个十万亩”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布局。在城市与中心镇之间,以现代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隔离,实现了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以快速交通相连接,保证了每户居民都可以便捷地亲近自然。
按照这一布局,太仓市国土资源、住建、环保等部门编制和修订了城市发展、土地利用、村庄布局、生态保护等规划,在划定城镇建设开发边界,在优化空间布局、盘活存量资源同时,守住耕地保护和群众利益的底线;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的同时,将“多规融合”提上重要议程,努力打造“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
节约集约——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近年来,太仓市不仅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是江苏6个首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县市之一,而且是全国发达地区的第一个长寿之乡,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优秀绿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美誉……在保障发展用地的同时,又要兼顾生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如何平衡?
太仓的秘诀是——节约集约。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太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以转型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的国土开发模式。
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新增工业项目用地联合预审管理制,着力将土地优先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型升级项目,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和欧美企业。目前,年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就有357家,而对于不符合供地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为了鼓励小微企业租赁标准厂房,太仓市建设了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工业园,园内建有18栋标准厂房,总用地面积约293亩,已有博泽汽车、通快医疗等12家德企入驻其中的14栋厂房,总产值近10亿元。目前,太仓德资企业总数近250家,规模以上购地德企的亩均产值、利润、税收分别达1400万元、150万元和110万元。
二是加强用地监管,严格实施项目挂牌施工和竣工复核验收。同时,推进“智慧国土”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国土高清视频监控网络,建立健全土地“批供用补查”全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对建设用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精细化管理。
三是盘活存量土地,推进二次开发利用。2013年以来,通过多种途径盘活低效用地超过8500亩;2015年至今,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342亩。市政府每年除了与各区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外,还要签订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书。
正是做好了节约集约的大文章,太仓不仅保障了经济发展用地需求,而且对生态建设也毫不吝啬,目前,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历经5年由防护林改造建成的城北河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城市的“绿色海绵”,还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长江口森林公园是观赏江海风光的绝佳之处,与正在保护修复中的浏河古镇交相辉映;还有风光秀美的滨河公园,天镜湖畔……炎炎盛夏,在油画般的园林中穿行,享受着习习江风,何等惬意。
综合整治——守住耕地红线,留住美丽乡愁
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既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同时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两者协调共进。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太仓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一方面提升耕地质量,严守耕地红线,巩固“天下粮仓”;另一方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留住美丽乡愁,让“锦绣江南金太仓”成为百姓的诗意栖居。
在东林村,望着刚插好的稻秧,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一脸喜悦:“通过土地整治,过去零敲碎打的田块现在连成了片。实行机械化插秧,原来一村子的活计,现在一两个人就干完了。”
稻田旁,立着醒目的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和测土配方监测点标识牌。目前,像这样的耕地质量监测点在太仓有10个,测土配方示范点监测有29个。2014年投入使用的国家级监测点,成为江苏省标准最高的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
在稻田不远处,占地20亩、年产量4万吨的金仓湖秸秆处理中心已经建成,几位从韩国请来的专家正在现场指导操作。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先进的技术处理,将秸秆转化为羊的饲料,而羊的粪便又成为农田的天然肥料,实现了农牧生态循环发展。“为了建秸秆处理中心,国土部门的同志没少忙活,一次次到现场服务,还为我们争取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从源头保证秸秆中心依法依规用地。”苏齐芳说。
徐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对农村零散、闲置、低效土地进行复垦整治,2015年太仓入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8个、面积1128.9亩;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26个、面积746.09亩;目前正在实施省级以上土地整理项目3个,建设总规模3.3万亩。太仓市还专门出台了耕地占补平衡周转资金管理办法,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标准,调动基层土地复垦的积极性。同时,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等八大工程,将太仓打造成农业现代生产的全国样板。
此外,太仓是全国率先发展合作农场的地方,目前已组建合作农场102个,经营面积近22万亩。这里的农场被誉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五种模式”。他们还创新性地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投资富民合作、农村劳务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太仓不仅加大城区的生态投入,在周边农村也一样。在农田周边,增加了绿化面积,已建成的33.32万亩高标准农田,将逐步扩展为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太仓建成了一批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安置房。置身绿荫掩映、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如果不是望到对面的大片稻田,还真以为是在城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