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使用金土地! 请
客服热线:400-855-6119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您的问题或关键字 我要提问
土地的相关知识

提问者:3231  |   提问时间:2014-07-30 14:46:20  |  问题分类: 土地知识>专业知识 


问题描述:

最近在看土地制度啊,谁普及点相关知识。


  • 最佳答案 (0) 回答者:chenty | 回答时间2014-07-30 14:47:26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6、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建国后(1949至今)
      (1)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①目的: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特点: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④影响: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2)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①方针和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②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③过程: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3)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⑤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凋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其他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