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使用金土地! 请
客服热线:400-855-6119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边地欢歌

西双版纳“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区见闻

 未收藏
作者:
更新时间:2014-10-17 01:15:01
来源:视界
关键字: 农业 农业保险 耕地保护 土地整治
分享到: 更 多


“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云南省边境地区实施的最大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覆盖25个边境县,涉及各族群众645万人。根据规划,工程建设总规模323万亩,建设期5年,估算总投资86.2亿元,可新增耕地23万亩。

      9月上旬,本报“走进云南报道组”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访时了解到,“兴地睦边”农田整治涉及这个州的3个县(市)、20个乡(镇)、40余万人口。实施4年多来,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谱写了一曲“兴边富民强边疆、民族团结奔小康”的时代赞歌。

勐海县勐遮镇“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区的一处傣寨。 本报记者 沙玛建峰 摄

水牛“下岗”——小田变大田带来生产方式大变革

      西双版纳广袤的平坝、河谷地区,自古就是“米粮仓”。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而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暖宜人,是适宜水稻等作物生长的绝佳环境。

      由于家家户户都种水田,体格粗壮、性情温顺的水牛,自然就成了人们依赖的劳动伙伴,耕田犁地一刻也不能离。

      然而,近年来在不少坝区,水牛的“地位”急转而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它们突遭“下岗”厄运,要么被拴在田间闲养,要么被拉到市场上充当“菜牛”,更多的则被集中起来贩到他乡,重操旧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些坝区近年来被划入“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原来零碎散乱、高低不平的中低产田,变成了平坦规整、易于耕种的高产粮田,为犁地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运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为了增产增收和减轻劳动强度,农民纷纷将水牛换成“铁牛”,变“牛耕”为“机耕”,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9月3日,在勐海县国土资源局和勐遮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这个县最大的项目区——“勐海县勐遮镇曼扫等4村及黎明农场一分场土地整治项目区”。

社长陈国栋、记者沙玛建峰采访当地工作人员

      “我们这里的农民,总算盼到机械化了,现在种田比过去轻松多了。”勐遮镇党委书记岩比温站在一条机耕道上,指着一大片已经进入收割期的稻田,描述这里整治前的模样:“跟现在的大田相比,过去的田块就像穷人身上的补丁,这里一小块,那里一小块,零碎得很。有的寨子上百户人家,竟然没有一户的田是集中连片的,大的不足两亩,小的还不到一分。田间的道路也很窄,农业机械无法通行。每到耕种时节,大点的田还能用牛耕,小田就只能靠人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了。有的农户经营十几亩田,一年要累倒好几回。老百姓做梦都想种大田。”

      “不光种田累人,还有年年因土地而起的纠纷,让人头疼。”勐遮镇曼燕村党总支书记岩光接过话茬说道,“过去土地零碎,既要挖沟修埂,又要做堆场、留运道;有时稍不注意,田埂修宽了,水沟理窄了,或者堆场做大了,都可能妨碍到邻里,引发纠纷……”

      “牛耕”变“机耕”后,时间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让项目区群众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勐遮镇曼墩村村民小组长岩比囡算了一笔账:土地整治前,十几个人同时插秧,1个小时也就能插1亩;土地整治后使用一台插秧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两亩。

      据勐海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罗维照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县共申报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17个,建设规模19.79万亩,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30%。目前,绝大部分项目已近尾声。经过平整,使农田集中连片,实现了机械化耕种,为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这是项目区群众得到的最大实惠”,罗维照表示。

土地生“金”——农地流转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西双版纳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年四季物产殷实,瓜果蔬菜源源不断。有一句顺口溜,常常被用来形容西双版纳的富庶:“头顶香蕉,脚踩菠萝,跌倒抓一把花生,扶着甘蔗站起来”。

      在全国其他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能种“双季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殊不知,西双版纳不少坝区能种“三季稻”。除了水稻,种植香蕉、甘蔗等特色作物,也是当地农民理想的选择。这里的香蕉和甘蔗产量大、品质好,亩产值都在水稻之上。

      不过,坝区地势较低,无论是种“三季稻”,还是种香蕉、甘蔗,对灌溉、防洪、排涝要求都很高。记者了解到,过去由于缺乏资金,坝区水利设施往往不配套,土沟土渠严重淤塞,“灌时跑水,逢雨就涝”,常常造成作物欠收。土地很肥,但农民想多种点并非易事。排灌设施落后,成了土地高效利用的“拦路虎”。

      “兴地睦边”农田整治,让局面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观。

整齐划一种植园地

      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各项目区周边的水资源情况,对灌排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和修建,从引水渠到灌溉渠,从大沟到斗沟,再从涵洞到农桥,项目所到之处 “沟沟相连、渠渠相通”,大大增强了灌溉和防灾能力,为调整农业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扫清了障碍。

      9月4日,记者来到“景洪市勐龙镇曼龙扣等4村土地整治项目区”,感受 “统一整治土地、统一规划产业、集中流转出租”给项目区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

      在贺兰东村村委会一片已建成数百顶蔬菜大棚的农地边上,景洪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罕华告诉记者,过去这片地是村里质量最差的一片,高低不平,一小块一小块的。由于水不方便,只能种点玉米或水稻,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挣个千把块钱。农民自己不太愿意种,想以每亩六七百元的低价出租给客商,人家也不太感兴趣。现在经过统一整治,几千亩地集中连片、形成规模,路修好了,水也通了,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经过重新确权分配,项目区农户纷纷以每亩2000元~3000元的价格,将土地出租给广东、广西客商,用来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无筋豆等蔬菜,销往全国各地。这些作物一年能收好几季,每亩土地的产值一下子提升到六七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

      村民也有自己当大户的。曼龙扣村委会曼景门村的玉罕论,就是其中一位。据悉,她家原来有6亩田。从今年起,玉罕论租了其他村民的100亩地,用来种玉米、豇豆等作物。按照玉罕论的预期,即使一亩地只挣1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挣个1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土地整治后,农民的选项比以前多了,胆子也比以前大了。不少农民从单纯种粮,改为既种粮又养鱼,或者专种香蕉、甘蔗和蔬菜,家家户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西双版纳州国土资源局局长胡绍云感慨地说,“土地整治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生活变样——“全面小康”就在不远的地方

      在城市里,大马路、水泥路、柏油路司空见惯、随处可见,人们大致不会去琢磨,这些路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在远隔数千公里的西双版纳村寨里,一条水泥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是记者一行此前未曾想到的。

      9月3日,在勐海县勐遮镇曼墩村项目区,村民小组长岩比囡谈起家门口新修的水泥路时,激动得几乎落泪。这条路是整治土地时配套建设的,总长10.23公里、宽6米,完工后把项目涉及的4个村委会,以及参加整治的3万亩农田连在了一起。

      岩比囡告诉记者:“以前无论去镇上,还是到地里,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可走,晴天还行,雨天就成了烂泥路,没法走。我们这里七八月份会连着下两个月的雨,因为路不通,人们只好呆在家里,哪儿都去不了。这个季节早稻下来了,但多余的粮食运不出去,收谷子的人也进不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谷子发霉烂掉,种得再多也是白种。”

      “现在好了,路修好后,农机可以直接开到地里,收谷子再也不用人挑肩扛了。粮食打好后,商贩直接把车开到寨子,在家门口就把买卖给做了。”

      岩比囡这两年和别人一起成立了一家合作社,经营20亩鱼塘和15亩蔬菜大棚,每年靠土地至少有七八万元进账。他还有一辆轿车和两辆货车,农闲时帮寨子里的人拉砂石盖房子,一年能再挣三四万元,已经成了寨子里“先富起来的人”。

      告别岩比囡,记者一行刚走出曼墩村,就遇到了有趣的一幕:邻村曼伦村委会的支书岩的和他的副手玉炳光堵在村口,要求记者一定要到他们村里坐坐。原来,曼伦村在土地整治中修了6公里水泥路。现在,他们希望记者帮着向国土资源局反映一下,将村里没划入项目区的剩下8公里土路,也改造成水泥路。

采访组一行人受邀到当地村民家做客

      在曼伦村村部,从两位村支书那里,记者听到了跟水泥路相关的更多故事。

      岩的说,自从修了路,除了出行、耕种比过去方便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譬如,过去到镇里买瓶酱油需要半天,现在半个小时就能来回。再如,现在谁家要是哪天不想做饭,开上车直接就到镇里下馆子去了。

      傣家人能歌善舞,过去到了农闲时节,总会聚在一起吹吹葫芦丝,跳跳孔雀舞。现在人从地里解放出来了,寨子里的老波涛(大爷)、老咪涛(大婶)们每天吃完饭,就聚在一起唱唱跳跳,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自从收入提高有了闲钱后,寨子里喜欢乐器的人们,还自掏腰包组建了电子乐队,什么架子鼓、电吉他、贝斯,样样俱全,平时自娱自乐,过年过节就代表寨子到外面演出比赛……

傣族群众完成稻子收割后,集中到寺庙念诵经文庆祝丰收。图为前往寺庙送饭的几名妇女。

      “在家流汗种苦田,不如外出挣现钱。”

      项目区一位名叫殷兴荣的拉祜族大爷告诉记者,这是过去寨子里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现在,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来了,大家由衷地感觉到,家乡变美了、变富裕了,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到,何必再背井离乡四处跑呢?!

      记者不禁想,“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工程的最大意义,不就在殷兴荣老人的这句话里吗?

      我要投诉
注意:我们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您填写的邮箱或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