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使用金土地! 请
客服热线:400-855-6119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土地流转不能沦为“新圈地运动”


 未收藏
作者:甘泉 汪军
更新时间:2014-12-25 09:11:58
来源:凤凰资讯
关键字: 土地流转 农业用地
分享到: 更 多


习近平总书记12月2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守政策底线,就是要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居于主体地位,让国家的土地改革意图得到真正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12月2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守政策底线,就是要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居于主体地位,让国家的土地改革意图得到真正体现。

        当前,一些地方由于政府政绩冲动、资本逐利驱动,导致流转走样、农民渐失主体地位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数据显示,2013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40%。数据背后夹杂着隐忧。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流转规模和流转比例:有的出台招商引资“土政策”,给予企业流转土地以大量补贴奖励;有的用下指标、定任务的方式,人为制造了虚高的土地流转率,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原本应是村民利益代言人的村组织,却沦为了资本入地的“急先锋”,加剧了“新圈地运动”的势头。

        公司企业会比农民更善待、善用土地吗?部分涉足农地流转工商资本往往缺乏真正经营农业的心思。一些企业“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的为“政府补贴”而来,如广州一企业以种蔬菜为名在安徽凤阳流转近千亩土地,七年间享受政府补贴却未种一棵菜;有的则为“土地生意”而来,让土地便荒在那里等升值;有的借休闲农业、临时仓储等名义改变土地用途。综合看,逐利的资本进入农地,好点的情况是土地“非粮化”,不好的情况则是“非农化”,这对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带来的冲击必须高度重视。

        土地流转集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符合国情农情。地方政府“有形之手”应更多地用于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而不是代替市场、代替农民做主。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必须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尤其是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方面应给予更多的优先权。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支持农业政策上“重商轻农”、“补富不补穷”的奖补倾向急需进行调整。

        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工商企业进入土地流转“要有准入和监管制度”,但地方探索却相对滞后。从现实来看,在资本入地的准入上,应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甄别;在经营范围上,应引导从事农业产前、产后的深加工等服务,而不是直接与农民抢地种。

        土地流转也不能一转了之,后续还要建立退出机制,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只有做好这些功课,才能保证耕地红线不突破,避免农民利益受损。 (甘泉 汪军)

      我要投诉
注意:我们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您填写的邮箱或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