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两部委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叫停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并对其依法查处。然而,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上流村,经当地村委会同意、建在该村集体土地上的15栋、668套房子,经历了拆除、没收、罚款等处罚后,又经当地政府组织的招拍挂而转正,并开始销售。小产权房“转正”,有人曝出其背后存在花钱买质量安全鉴定、虚假房产销售额参与招拍挂、私刻公章等多种欺诈情况。(6月17日《京华时报》)
小产权原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城郊集体土地建设改造中所衍生的产物,它区别于产权房的是,小产权房受限于土地在使用转让过程中,并没有缴纳土地转让金。鉴于这点,限制了它无法得到真正的产权证。小产权房的“房产证”一般是由乡政府或者村委会颁发的,顾名思义称为小产权房。
在商品房价格畸高的背景下,建设小产权房,可以对市场房价起到调节和抑制作用,也满足了一些人的居住需求。但是,它破坏了房产开发和管理的制度和国家的政令规则,是踩红线、趟禁区、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等投机取巧的产物。对照有关条款,青岛这668套房子,甚至连小产权房都算不上,因为其仅由村委会同意,在集体土地上盖了房子,并无其它手续,严格说来只能是违法建筑。
这样的违法建筑是如何摇身一变,达到五证齐全,成为具有70年产权并公开上市销售大产权房的?细读新闻发现,这样的一处建筑,虽然经过拆除、罚款、没收以及对有关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等处罚,而房产依旧修成正果,成为“正房”,不得不让人叹服其间运作功夫了得。
运作的过程很巧妙,政府负责审核把关的多个环节和部门被攻破失守。一经披露曝光,让人感到很拙劣很简单——有关人员向规划局工作人员投出公关费6万元;向政府有关部门投出公关费69万元,向政府人员的亲戚(期间是情妇)送出半价房,向检测中心人员送出10万元……真正的秘诀不过是金钱开道。668套房转正获得“准生证”,并非某一个部门和某几个人之功,而是一干部门、一干人等违反政令,大开绿灯的结果。运作期间,有无暗箱操作,花去多少灰色成本,哪些官员居间调停,借权寻租,已经昭然若揭。
两部委不久前还明确表态,小产权房转正绝无可能。紧随其后,青岛这批小产权房便明目张胆转正了,公众拭目以待两部委下一步如何对待这批转正房。虽然青岛这批转正的小产权房只有688套,套数不算多,但如果允其转正,便是对违反规定、违反政令操作的默许,很容易引起“鲶鱼效应”和连锁反应。哪个城市没有一批小产权房?如果都像青岛学习,小产权房一旦开闸,势必会冲击房地产市场,损害合法地产商的权益。因此,建议两部委和青岛方面慎重对待这批小产权房,对涉及其中的腐败官员认真查处,绝不能拿政策和禁令当儿戏。